专利支撑钢铁行业两业融合
发布时间:2020-12-04
专利支撑钢铁行业两业融合文章来源: 中国知识产权报/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疫情背景下,我国钢铁行业在国民经济和工业平稳发展中发挥了“压舱石”作用——专利支撑钢铁行业两业融合安卓科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智能仪器仪表科研、开发、生产、销售及服务的高

专利支撑钢铁行业两业融合

文章来源: 中国知识产权报/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

疫情背景下,我国钢铁行业在国民经济和工业平稳发展中发挥了“压舱石”作用——

专利支撑钢铁行业两业融合


专利支撑钢铁行业两业融合(图1)

安卓科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智能仪器仪表科研、开发、生产、销售及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其核心产品石灰质量智能检测仪器被广泛应用于冶金、化工、电力、建材等工业领域。截至目前,该公司拥有专利8件。 本报记者 陈景秋 摄

 

  “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下称两业)融合是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现代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而知识产权在其中起到支撑作用。”最近,在2020中国钢铁工业科技与竞争战略论坛上,与会专家热议两业融合和知识产权的结合发展。


  “两业融合是指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通过业务关联、链条延伸、技术渗透等方式加快流程再造、模式重构、业态创新,形成相互支撑,其最终目标是实现效率提高、质量提升。”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党委书记兼院长张龙强对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表示,两业融合实施以来,我国钢铁行业专利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彰显我国钢铁企业较强创新实力。那么,作为五年规划承上启下之年,2020年钢铁行业两业融合有何表现?专利在其中如何发挥支撑作用?“十四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正在进行中,钢铁产业又应如何布局?


  两业融合成为“主旋律”


  众所周知,我国钢铁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具有代表性的流程制造业积极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十三五”规划以来持续探索科技创新之路,一批工艺装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一系列高端产品研发获得突破。同时,也存在同质化较为明显、产能仍然过剩等问题。


  “超低排放倒逼钢铁行业绿色发展。”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黄导表示,近年来,通过大量整顿散乱污企业,有效解决了市场竞争中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为企业创造了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


  去年底为推动两业深度融合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知识产权局等15部门印发了《关于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鼓励创新、加强合作、以点带面,深化业务关联、链条延伸、技术渗透,探索新业态、新模式、新路径,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相融相长、耦合共生。该意见同时强调,完善知识产权交易和中介服务体系,推进创新成果转移转化。


  那么在两业融合方面国内外钢铁企业都进行了哪些有益探索?张龙强介绍,我国钢铁行业由制造商向服务商转型的代表是宝武集团。当前,宝武集团基于宝钢在高性能钢材方面的成果和技术领先优势,向设计咨询、部品集成、技术服务延伸,集绿色建筑技术、装配式建筑技术和建筑信息化为一体,为客户提供系统化的解决方案、工程总承包服务和专业化的产品。


  而国外在先进制造业方面,张龙强认为,美国的大河钢铁厂则是其中的标杆。“大河钢铁厂背靠的是西马克(SMS Siemag)和Noodle.ai公司,前者是德国工业4.0的代表,后者是一家于2016年成立的人工智能公司。”张龙强表示,大河钢铁厂搭载5万个传感器的X-Pact MES4.0自动系统来自于德国西马克,拥有40亿个数据收集点。而大河钢铁厂具备AI算法的BEAST平台来自于Noodle.ai公司,可智能进行维护、生产线调度、物流运营。


  “40年前,钢铁行业人工成本占到总投入的80%,20%是靠技术。”大河钢铁厂CEO大卫·斯蒂克勒表示,但现在完全变了,90%是技术和AI,只有10%是人力的工作。技术成熟和AI是未来钢铁生产过程中提高产品质量的关键。


  核心专利充当“硬杠杆”


  众所周知,科技创新、绿色低碳、智能制造是我国迈向钢铁强国的主攻方向,推动着我国钢铁工业的高质量发展。“能够反映企业科技创新情况的专利数据分析显示,当前我国已经建立起完备可控的钢铁工业体系,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显著增强。”张龙强表示。


  据国家统计局社科文司《中国创新指数研究》课题组的测算结果表明,2019年我国创新环境明显优化,创新投入稳步提高,创新产出大幅提升,创新成效进一步显现,创新发展新动能不断增强。


  张龙强介绍,“十三五”期间,在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的指导和推动下,我国钢铁行业的知识产权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十三五”期间钢铁领域专利申请量最多的年份是2018年,专利申请量1.5945万件(2019年因申请公开可能滞后),同时,发明专利申请数量占比和衡量专利质量的专利价值度都呈上涨趋势,其中发明专利占比从“十二五”末期的48.6%提升至“十三五”末期的60.9%,表明我国钢铁领域专利意识和专利布局能力增强。


  值得一提的是,最近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和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共同推出的2020全球钢铁企业创新(专利)指数显示,在国内钢铁领域最具专利创新力的钢铁企业有4家,其中宝武集团(宝钢)得分93.89分,是我国钢铁企业的领头羊,紧随其后的是首钢集团(首钢集团有限公司)、鞍钢集团(攀钢)和鞍钢集团(鞍钢)。另外,在全球钢企专利创新力方面,宝武集团位列第三名,创新能力喜人。


  那么在两业融合方面,我国钢铁行业都有哪些创新表现?专利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与钢铁领域相关的“互联网+”和“智能制造”专利申请量呈明显上升态势,共提交相关专利申请2187件。其中“十三五”期间申请相关专利1516件,占比69%,宝武集团(宝钢)在该领域提交的专利申请最多。


  从智能制造专利生命周期趋势看出,我国钢铁工业的智能制造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钢铁企业的期望与现有技术水平还有差距和发展空间,需要通过智能制造强基、固本、提智工程和标准体系建设推进行业智能化发展。


  “目前,钢铁领域的专利数据看似庞大,但发明专利数量还有待持续增强。与国外知名钢铁企业相比,我国钢铁企业的发明专利有待进一步挖掘。”张龙强表示,未来,钢铁行业需要利用好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带来的机遇,在创新体系、智能化和绿色化道路上有所突破。


  战略规划引领“新风尚”


  在国家相关政策和专利的支撑下,近年来我国钢铁行业提质增效明显。“5年来,我国化解钢铁产能约2亿吨,1.4亿吨地条钢全部清零,虽然吨钢的环境治理成本大幅上升,但是钢铁行业经营形式保持了较长时间的整体盈利局面,行业景气周期也是历史上持续时间较长的一次。”黄导表示。


  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钢铁行业存在以下突出问题:粗钢产量连创新高,容易引发供需失衡;一些产能集中投产,供需失衡风险加大;产能转移科学论证不够,结构调整难及预期。


  针对相关问题,《关于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指出,到2025年形成一批创新活跃、效益显著、质量卓越、带动效应突出的深度融合发展企业、平台和示范区,企业生产性服务投入逐步提高,产业生态不断完善,两业融合成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前不久,《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行税收优惠。该建议同时指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大幅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


  在国家相关政策和远景目标的指引下,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尝试将创新作为绿色发展第一驱动力,争当能源革命“排头兵”,探索创新绿色发展模式,建设钢铁行业循环经济示范工厂。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能源环保部部长马良表示,目前,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已经从单一钢铁产品制造商转变为产业生态圈绿色发展的驱动者和产城融合的示范者。与此类似,沙钢集团、永钢集团、澳洋集团成功入选江苏省首批两业深度融合试点单位。


  张龙强认为,在“十四五”期间,钢铁企业要紧跟国家政策,做好两业融合战略研究。首先,积极规划,优化产业结构,定位产品和服务方向,不断创新发展,提升市场竞争力。其次,与国内外先进企业对标,取长补短,降低成本,提高两业融合质量与效率。再次,因地制宜,务实推进,发展两业融合需要与企业自身发展战略相适应,统筹国家、区域发展相匹配。


  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业内专家建议,钢铁企业在增强两业融合科技创新的同时做好知识产权布局。比如保护核心技术和产品,规避知识产权风险,特别是在专利预警分析、专利挖掘与布局、竞争对手专利调查和跟踪、专利检索和分析以及数据库建设、专利分析核查等方面下功夫,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回顾“十三五”,成果丰硕,展望“十四五”,重任在肩。张龙强期待,国内钢铁产业在创新和专利的驱动下,更好地实现两业融合。